34 凸透镜成像规律 鼻子和眼睛 34 凸透镜成像规律 耳朵和眼睛 选择题 1. 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当物体从距透镜 20cm 逐渐移动到 30cm 时( )。 . 图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图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增大。 图像逐渐变大,像距也逐渐变大。 像逐渐变小,像距也逐渐变小2、如果要在距离镜头15cm处的光幕上得到物体清晰、缩小的虚像,应选择凸透镜的焦距是( )A。 5cm B. 10cm C. 15cm D. 20厘米立方厘米。 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若在光幕上得到倒立缩小的虚像,且测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可为( )A。 3cm B. 5cm C. 7cm D. 14 厘米 厘米4。 在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幕和蜡烛火焰的位置如图3所示时,可以在光幕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那么() A.结果就像一个正立缩小的虚像 B.所得的虚像看起来像一个倒置的缩小像 C.将蜡烛接在左边,调整光幕的位置,得到的图像变小 D. 将蜡烛稍微向右连接,调整光幕的位置,得到的图像变小 图 35. 要获得与光幕上物体相同大小的图像,需要以下设备可选择( ) A. 平面镜 b. 凸透镜C. 凸面镜D. 凹透镜 6. 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经常需要从高空客机到地面进行拍照。 如果使用的单反镜头焦距为50mm,则胶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应为()A。 超过100mm B. 正好 50mmC。 50mm以内 D. 略小于. 摄影师借助“135”相机拍摄了中学生的四肢,然后拍摄了静止不动的学生的半身照片,摄影师应该( )。 缩短单反与中学生的距离,同时缩小镜头。 缩短单反与中学生的距离,同时将镜头推出去。 拉近单反与中学生的距离,同时缩小镜头。 缩小单反与中学生的距离,同时将镜头推出 8、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如果凸透镜的一半被挡住,蜡烛火焰在光幕上就变成虚像此时用纸板,则()。 . 无法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屏幕上没有完整的图像。 屏幕上仍能形成完整的图像,但比以前暗了。 屏幕上仍能形成完整的图像,与原始图像没有任何区别。 9、凸透镜前面有一物体,当它沿主光轴与透镜相通30cm时,其对应的像距透镜10cm,故()A。 物体可以在距镜头 1 焦距内通信 B. 物体必须距镜头 2 倍焦距才能通信 C. 物体必须距镜头 2 倍焦距并与焦点通信。 以上说法均合理 1《眼睛与太阳镜》同步练习 10、如图1所示,当物体在凸透镜双焦距之外时,在光屏上会得到倒立缩小的虚像。
小明将斜视太阳镜放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以探索斜视视力的矫正方法。 如果此时要在光屏上显示清晰的图像,则光屏应是()A.保持静止b. 下行 C. 连接到右边 D. 联通到左边 2. 填空 11. 相机镜头相当于一面镜子,图 1 中的胶片也相当于。 如果镜头焦距为15cm,则单反相机中的胶片应放置在 和 之间。 12、研究“凸透镜成像定律”实验时,蜡烛火焰、透镜和光幕的中心应近似位于。 凸透镜的焦距为5cm。 通过调节,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火缩小图像。 此时蜡烛到镜头的距离应为 。 1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蜡烛火焰的图像在屏幕的下边缘。 如果蜡烛火焰和屏幕的位置不改变,而仅连接透镜将图像移动到屏幕的中心,则应连接凸透镜。 (可选(“下”或“上”) 14、以下是眼睛示意图,请根据图作答: (1)分别填写斜视、远视、正常眼的眼睛 (2)A 眼与图中的C与眼睛相比,区别在于: 15.下列不符合弱视的是() A.巩膜曲率过大 B.物像落在黄斑前 C.前部眼球后径太短 D. 可以用凹透镜矫正。当观察光线逐渐增强时,瞳孔的变化过程是_____,结合瞳孔的位置,你认为瞳孔的变化瞳孔可以通过_____来调节。 17.物体图像只能落在上面,才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物体。这需要眼球的结构有灵敏的调节功能。
18.眼睛的形状是由睫状体决定的; 当睫状体放松时,巩膜比较,远处物体的图像落在其上,眼球就可以清楚地识别远处的物体。 19、斜视是因为巩膜过大,远处物体的影像落在黄斑上(填“前”或“后”)。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是因为巩膜过大,近处物体的图像落在黄斑上(填《眼睛与太阳镜》中同步练习题的“前”或“后”)。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0、图3-4-1是人体巩膜调节光路图,描述了正常眼的成像情况,描述了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_____; ; 描述一下矫正近视的方法是。 21。 人们用鼻子观察物体,比如观察一棵树,其光学原理与图1中的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的原理相同。 它相当于图3-29中的蜡烛,人耳相当于凸透镜,相当于光幕。 图122 右图中分别画出了看近和看远的两条光路。 在A、B、C、D四个光路中,描述了正常眼睛的成像情况; 描述了散光眼的成像条件; 描述了近视眼的成像。
23。 太阳镜店送给小红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四种类型的太阳镜镜框,用纸包着。 小红知道有刘老师的+150度框架和李老师的+300度框架,还有小华的-175度框架和小玲的-350度框架。 回到中学时,她打开纸袋,发现四副镜框上都没有标注处方。 小红仔细观察了镜框的形状,并且非常注意镜框的长度。 他把四种镜框的截面画成图3中A、B、C、D所示的形状。如果小红画得正确,你就可以知道:是+150度;是+150度。 +300 度; -175度; 这是-350度。 以上四种镜架中,就是远视太阳镜的镜架。 3《眼睛与墨镜》同步练习图324.小明的哥哥有一副老花镜。 三个晚上,小明都想估算一下这副墨镜的度数。 小明打开了家里的阳台,这样就可以在卧室的窗户远处看到明亮的灯光。 小明站在白墙后面,用墨镜将灯的影像投射在白墙上。 小明测量了一下,框架到墙壁的距离约为34厘米。 这样,可以感觉到这副镜架的焦距为 ,镜架的度数为 度。 25. 小明的哥哥和父亲都是老花眼,父亲的老花眼比较严重,小明的母亲是远视眼。
他们用的三副墨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5所示。现在父亲想看书,让小明把墨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下图中的那副。 图5 3.实验与探究题(共31分) 26.(12分)小刚朋友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了实验。 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8所示。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20cm刻度线处,然后连接到光幕上,使蜡烛火焰图8在光幕上成为清晰的倒置虚像。 (可选填“放大”、“等尺寸”或“缩小”) (2)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35cm刻度线处,然后连接光幕,使蜡烛火焰变成光屏上清晰的虚像。 (选择“倒立”或“正立”) 3)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42cm刻度线处,小刚可以从一侧通过镜头看到蜡烛火焰正立、正立的图像。镜片。 (可选填“放大”、“等大小”或“缩小”) 27.(19分)一位同事在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分别成像,并通过光幕接收到图像,并将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表中 (1) 分析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推论一: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距离越短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凸透镜物体到凸像到凸透镜像的透镜焦距 透镜焦距距离/cm 透镜焦距距离/cm 距离/cm/cm/cm / 光屏收不到 1618 光屏看起来不像 倒立凸透镜变成虚像且焦距相同时,可以总结这些推论,填入水平线; 推论2:。
推论三:。 4《眼睛与太阳镜》同步练习 2)已知像距与物距的比值,就是凸透镜像的放大倍数,称为放大倍数。 那么你认为上表中的两个透镜中,凸透镜成像时,哪一个的放大倍数更大呢? 为什么? 您在比较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 5《眼睛与墨镜》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1)弱视、近视、正常眼(2)黄斑距巩膜太远; 巩膜太凸,光线到达黄斑时,全部发生散射,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是远视; 当图B的平行光线通过巩膜时,到达黄斑时,还没有会聚,所得的图像落在黄斑后面,所以你能看不清物体,就是近视眼; 图C通过巩膜的平行光线会聚在黄斑部,这是一只正常的眼睛。 (2)图A为远视眼,图C为正常眼,远视眼的黄斑距巩膜太远。 巩膜太凸,屈光力强,与正常眼睛不同。2. 答案:C3。 答:随着光线逐渐增强,眼睛瞳孔逐渐变小; 虹膜分析:鼻子和眼睛的功能可以改变瞳孔的大小来控制进入耳朵的光线量。 当光线逐渐增强时,因为我们的耳朵不需要太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眼睛的瞳孔就会手动上扬。 从课本上图3.4-1眼球的结构可以看出,瞳孔的外壁就是虹膜,瞳孔的变化是由虹膜控制的。 4. 答案:C 解析:眼球内的结膜和巩膜共同作用,就像一个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聚在黄斑上,产生物体倒立缩小的图像。 可见C选项正确。5. 黄斑巩膜6. 巩膜薄黄斑 7. 前厚 8. 后薄 9. A. 树、巩膜和结膜的协同作用,黄斑 11. AC、D、B12. A、B、D、C、C、D 6 《眼睛与墨镜》同步练习13.3、30014. B615. B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1.A2.C3.C4.B5.B6.D7.A8.C9.B 2. 填空题 10. 近视; 大于11。凸; 收敛; 幻灯机(或相机、放大镜、投影仪)(1) C; 幻灯片 (2) 聚焦 3. 实验研究问题 13. (1) 缩小 (2) 倒置 (3) 放大 (1) 推论 2:当凸透镜形成虚像且物距相同时眼镜透镜成像原理,长焦距的凸透镜的像距较长。 推论3:形成倒立虚像时,物距总是小于焦距,像距总是小于焦距。 (2)长焦距的凸透镜放大倍数大。 由于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长焦距的凸透镜比短焦距的凸透镜具有更大的像距眼镜透镜成像原理,因此像距与物距的比值更大,即放大倍数为更大。 控制变量。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