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新课标教材和大纲教材哪个好 100分~

更新时间:2024-04-16 文章作者:admin3 信息来源:http://wuliok.com 阅读次数:

我认为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新课标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而且内容也增加了不少(有一部分内容高考不考),不过老师上课讲课的密度将增大,新课标注重基础知识,但是,学生学习的时候也要注重基础知识,因为自从教新课标后高考也注重基础知识了.新课标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而大纲教材能更好的让学生自学,内容全面,更容易掌握,(如果要预习,最好还是选择大纲教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高二的学生,正在用新课标教材,不过我预习选择大纲教材,我认为还是新课标的教材好,它简洁明了,易于老师教学.

浅谈高中新课标教材使用的意见和建议

一、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

1、修一:在学习函数一章中,讨论函数的单调性,特别是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时往往要用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内容,但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到模块5,我觉得不大适合。

2、 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与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内容安排上也不妥当,如记算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中就存在大量直线与平面垂直、平行,面与面平行、垂直等问题,学生就很难理顺其中各种位置关系,缺乏数学推理的严谨性。

3、容多与课时少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跟以往相比,现在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高一一学年就要学4本必修,几乎把以往高中三年的内容并做一年学完,紧接着还要选修而部分内容是过去大学才学的,学生吃得消吗?一个科目一学期学两本,学生有九个科目再加上练习册各科配一本,我数了一下学生的课本一学期就要学四五十本,学生的学业负担太重了,对知识的理解只有“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

我建议:考虑学生初高中的适应过程与知识的衔接问题,建议第一学期开设的必修课少一些,学生学得杂实些,让学生有信心。

二、关于课后习题的设置

1、习题的难度比例题的难度大,导致学生普遍有听懂课但不会做习题的感觉,学完例题,很多学生不会做习题,这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习题中有些涉及没有学过的内容,教师很难把握是否需要添加这部分的内容,不同教师上课,补充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课的难度与深度把握不一。

3、习题的层次性不够,虽然新教材大多数将习题分层A、B组,但缺乏适当的铺垫(这点B版教材做得较好)。

4、习题难度还无法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与学生选择的面不够大

5、习题与课时不配套,一节课上完后没有相应的习题,有时要上完一大节才有习题可作,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习题练习,上课的内容得不到及时的巩固。

建议专家组织一线教师共同开发,习题中要有明显分层,基础题,能力题都要涉及到,课本多些例题教学。课标应详细指出每章节的学习要求,让教师明确把握课的深浅。

三、 多举办新课程研习,多些示范课,多些对教学的指导,加强与新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

如新课程必修一中函数模型的应用,这是新增内容,如何上好这块内容,我个人觉得存在城乡差异,乡下学生根本没有电脑等现代信息工具,如何有电脑作图,老师上课也没多媒体教室如何实施,“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高中新课标所提倡的一个理念,相关的技术设施跟不上,教师对操作的不熟练,还有许多的新课引入也要结合实际问题的背景需要一定的课件,这些问题说明了新教材更大注重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实际。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应多关心,加强农村相关资源的建设。

四、 关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

数学的应用比以前重视了许多。但难度似乎大了一些,主要表现在:

1、 让学生感兴趣的应用题不多,教材很想靠近实际生活,但学生毕竟在高一年级缺少相关的背景知识,即“编者的重视与学生的重视存在相当的一段距离

2、 应用题或数学建模很大部分需要用到计算机或计算器才能完成,这本是一件好事,无奈山区的设施跟不上,在实施过程中不好操作,“如函数与方程这章,需用计算机来帮助画图或演示,学生没有,老师也没有,不好处理,老师操作不熟练等”

3、 关于数学建模的应用,耗时耗力,还有由三视图画直观图,有些比较复杂的组合体,学生要画出它的直观图还真不简单呢,那是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才能做的到。

建议:根据时代的发展,提供一些新颖可操作性强的应用性习题,选用的载体应更靠近一般学生的背景,应考虑到学生的水平是参次不齐的即应用问题应反应不同背景学生的经验,同时对教师也应组织相关的(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数学方面的应用)培训。

五、 及时修改教材中不当的之处

必修2中册去了大量推论,如公理2的三个推论,但课本66页例6就明确用了公理2的推论:两条平行线确定一个平面,这样无形中就是给学生增加负担,又比如课本51页用观察法得出等角(或补角)定理,特别是补角的推导怎么能用特殊角来推导呢?在第三章的学习中,安排不合理,学生根本不懂诱导公式,那里会求钝角的三角函数呢,在推导两直线垂直时又怎么会懂,根本就不懂tan(900+a)= 。另外,在必修1中二分法的定义与许多的参考书都不一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必修2中课本74页例2是一道关于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问题,而且此例有一定的难度,学完后学生应有相应的练习用于巩固,可是整本书找不到一题关于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习题,不知编者有何用意?课本39第1题(3)(4)小题措词不严密。另外,编者是否考虑过学科交叉问题,如当前物理科中有些计算就要用到余弦定理。而新教材在必修4中才会学到余弦定理。

以上是本人使用新教材时的一些困惑,有些看法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如有不对请各位同仁谅解。bGA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发表评论

统计代码放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