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初中物理 > 辅导探讨 > 正文

高中生物理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

来源:物理ok网 编辑:fyd 时间:2015-02-11 点击量:
高中生物理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禄丰三中高一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其中的研究观察因素,发现了禄丰三中初中生升入高中物理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以此提出了一些希望能改进中学物理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物理成绩下降;原因分析;教学方法 
一、 引言: 
通过实习我们发现禄丰三中的许多学生从初中升如高中后的物理成绩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下降,其中的主要原因有:
1、是没有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是学习方式不适应,没有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3、是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4、是心理上、感觉上的因素在起作用。     
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抽样调查,总结了以下五条改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首先自己归纳并查阅资料列出高中生物理成绩下降的原因,然后做成问卷的形式发给所在禄丰三中高一出现物理成绩显著下滑的学生回答。最后把调查结果做成量化的比对分析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余时间给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使用,再把效果记录下来做最终的总结分析。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理论作为一种情绪和动机的理论,为说明、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教育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归因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活跃的课题,国内外研究者对学业成就领域的归因现象进行的大量研究证实,学生对学业成败结果的归因影响其成就动机、焦虑水平、自我评价等变量,从而影响他们的成就行为和学业成绩乃至自信、自尊、自强等个性心理品质。   
二、高中生物理成绩下降的原因   
2.1 是没有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这些学生还在回忆初中生活或体味成功的喜悦,没有很快融入新集体,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他们在初中,尤其是初三时,已经把学习的弓拉得很满,现在有一种疲倦的感觉,他们正在愣神,思想松懈。等到其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才意识到自己落后了,需要赶紧努力,可是,要把成绩赶上去,还需要一段时间。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了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初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也一样会考上理想的大学的。因此,往往表现为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2.2 是学习方式不适应 
初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被动学习,而高中学生则需要主动学习,需要自主学习。许多初中生,没有养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没有学会自主式学习,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就物理而言,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OK了”,养成了“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说“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所以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这道题还没懂,老师又开始讲下道题”,“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了对物理的恐惧[3]。    
2.3 是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   
2.3.1 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2.3.2 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2.3.3 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这是学生进入高中首先遇到的三大难点之一。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对于已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l+l=2,1-1=0,- 2<1,“天经地义”,现在突然变了,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和可能等于0,而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比lm/s大„„学生难以接受。并且在应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上对高中学生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要求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表述、分析、处理问题。   
    初中学生升入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所需。
例如:在运动学中用v-t图像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斜率概念;在运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而学生却只学过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定义,一般三角函数定义和最简单的三角公式都还没有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不衔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学习的难度。   
2.4 是心理上、感觉上的因素在起作用。 
    一所高中的学生来自多所初中,原来的尖子,现在不可能都是尖子,就像参加运动会一样,在省里第一,到国家可能没有取上名次,到世界就更别提了。因此,某些学生成绩的相对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的难度系数不一样了,在小学可以得双百,在初中得双百就难了,到高中就更难。从初中到高中,环境变化也导致个别学生不适应。有些学生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尤其是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能力还不够强,心理上的自我调适能力较差,到了新的环境,经常因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而焦虑,造成精力流失,这些学生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也有个别学生因为一点点挫折而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    
三、针对学生的这些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我认为首先要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措施:     
3.1 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3.2 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三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3.3 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5]。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其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6]。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要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个体在开始干某件事前对它不感兴趣,需要对意志的努力才能改变。  
3.4 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3.5 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8] 。 
3.5.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并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地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9]。 
3.5.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 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3.5.3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5.4 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解决物理问题就是运用记忆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其性质和组织结构”。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地提取和检索。”

网友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